
文|韩庆
刚和朋友讨论完新款球鞋,打开手机,马上就收到了电商平台的推荐;打电话给你的朋友,让他们今晚在酒吧聚会。很快,附近酒吧、餐厅的推荐广告频繁出现在常用app中;你在通讯软件上和朋友聊起考研的事,马上有电话打来问你需不需要提升学历.
这样的场景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。因为前后的行为如此“巧合”,让人不得不怀疑是手机软件监控了我们的聊天消息。
新华网杨一民摄
事实上,连日来,通过采访专家和实地测评,有媒体认为“监控”广告可能只是一种假象,普通用户很难自行找到直接的监控证据。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大数据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反感各种精确到毫米的广告推送。
基于互联网算法机制的精准推送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。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和偏好,它可以对可能符合用户偏好的产品或内容进行分类,并推送给用户。这大大减少了人们寻找目标商品或服务的时间,提高了商业社会的交易效率。但个性化推送不等于窃取隐私,技术变革的优势不能异化成囚禁个人权利的牢笼,对于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所谓精准服务,应该引起足够警惕。
员工通过直播手机卖家具。新华社记者胡摄
我们贸然假设平台通过“监控”投放广告确实不合适,但同时也有很多研究指出,手机软件完全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监控用户的录音。此前,在苹果承认其语音助手Siri偷偷上传保留用户语音,引起用户反弹后,苹果最终取消了这一功能。个案不能代表全部,但如果缺乏足够的监督制约机制,谁能保证手机或App厂商不会这么做?这某种程度上更系于平台自身的道德。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数据已经成为所有平台的基石。而不是互联网做的流量生意,支撑他们商业蓝图的是数据。没有数据,互联网平台的商业逻辑就无法发展,也就没有办法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商业效果。有必要思考的是:在巨大的商业利益与用户隐私面前,平台会更倾向于哪一方?
近年来,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来规范互联网算法,保护用户权益。无论是四部委联合发布的《网络安全法》、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还是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》,都明确提到了对互联网算法的限制和对用户权益的保护。
然而,诉诸新闻报道、算法侵犯个人隐私和扼杀大数据的纠纷、对信息茧房的“投诉”仍屡见不鲜。这种行为在这表明,看似严密的法规体系,并没能彻底遏制住算法平台侵犯用户权益的冲动。需要进一步规范。
这不是我们在互联网社会的第一天。我们从来不指望互联网是一尘不染的数字天堂,但也没人指望互联网会成为频频侵犯个人权利的叛徒。我们只是期望,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平台,能够最大限度地恪守向善法则,在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,尽可能地减少对用户生活的侵害。
ne-p">
关于算法的善与恶,舆论场上已经有过数不清的讨论,人们达成的基本共识是:“算法没有价值观,而人是算法的尺度。”这个结论尽管可能遮蔽了许多互联网世界的运行细节,但总体上道出了算法管理的真相。要想限制算法“作恶”,必须管住算法背后的人。
这一方面要靠平台主动从用户出发,在技术设计上规避算法越界,另一方面,也要将纸面的法律条文切实落实到日常监管中,规范引导平台算法发展。“围墙花园”不是真正的互联网社会,拆掉“围墙”,才能闻到遍地芬芳。这有待相关各方的共同捍卫。
热点视频推荐
更多内容
关注“光明时评”微信视频号
关注“光明日报”微信视频号
文字:汉卿
图片:新华网等
朗诵:王茜
责编:张永群
编辑:邢妍妍 吴亚琦
评论留言